热烈祝贺重庆市新材料产业联合会网站上线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产业信息  >  行业分析

利好石化、煤化工产业!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1/12/22 9:06:56    浏览次数:2358    

近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有多个首提内容,其中“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内容,对我国煤化工行业将产生重大利好,影响深远。

有分析称,“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内容,对我国煤化工行业将产生重大利好,影响深远。原因是今年以来,部分地区能耗“双控”政策执行力度过严,煤化工企业压力倍增。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政策,有望实现燃料煤和原料煤“区别对待”,单独核算,减轻煤炭企业负担。

解读一:什么是能耗双控

“能耗双控”的概念本身最早于2015年10月26日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提出,全称为实行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旨在按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设定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控制目标,对各级地方政府进行监督考核;把节能指标纳入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等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引导转变发展理念;对重点用能单位分解能耗双控目标,开展目标责任评价考核,推动重点用能单位加强节能管理。

能耗双控的发展进程是循序渐进的。“十一五”规划把单位GDP能耗降低作为约束性指标。“十二五”规划在把单位GDP能耗降低作为约束性指标的同时,提出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要求。“十三五”时期实施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明确要求2020年单位GDP能耗比2015年降低15%,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国务院将全国“双控”目标分解到了各地区,对“双控”工作进行了全 面部署。“十四五”规划进一步提出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2025年单位GDP能耗和碳排放比2020年分别降低13.5%、18%,国务院将全国“双控”目标分解到了各地区,对“双控”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解读二:“原料用能”是什么?

此次会议提及的“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政策,此前鲜有相关信号释放,何为“原料用能”,新政策会有什么影响?

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中心主任曾鸣表示,此处的原料用能应是指用作原材料的能源消费,即石油、煤炭、天然气等能源产品不作为燃料、动力使用,而作为生产产品的原料、材料使用。

这在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的公开讲话中也得到了印证。

宁吉喆在11日出席“2021-2022中国经济年会”时称,“原料用能就是煤化工、石油化工。它(能源产品)转化为原料了,它并不是100%的排放二氧化碳到空气中,一般只有20%(排放),80%是转化成原料。但是燃料用能排放的都是二氧化碳,所以统计上要把它们分开计算,管理部门要考核,这些都提出了明确要求。”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前所长周大地进一步解释,所谓原料用能,主要范围包括煤化工、石油化工等产业领域。比如,煤制成的塑料、化肥,石油制成的橡胶、纤维等。“在生产加工过程中,虽然消耗了一部分能源产品作为燃料,但是也有一部分能源产品被带进了工业产品作为原料。后者就是我们所说的原料用能。”

周大地表示,长期以来,原料用能都是纳入全部能源消费的统计中,没有单列出来。究其原因,一是原料用能的占比较低。据估算,约有90%以上的能源消费都是非原料用能。以石油为例,目前中国石油每年表观消费量约在7亿吨到8亿吨,但只有1亿吨到2亿吨石油是作为原料,这其中还有一部分也是用于燃料。

二是原料用能的算法比较复杂。这些化工产品大多由氢、碳、氮等元素构成,凡是碳进入原料就能算做原料用能?——如何界定尚且存在争议。技术性的问题,将给基层执行统计工作带来不小的难度。

解读三:为何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

原料用能长期被视为能源消费,且区别标准模糊,为何突然提出单独统计?

曾鸣认为,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一是为了防止原料供应短缺,保障能源供应安全,二是为了稳定以原料为基础的一系列工业品的价格,不会出现大规模通货膨胀。

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与环境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卫权表示,目前化石能源消耗的碳排放计算是建立在化石能源都被烧掉的基础之上。但是,作为原料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并没有被“烧掉”,而是转化为了其他产品,带来的碳排放较少,如果把它视作 “燃烧“来计算碳排放,是有失公平的。

王卫权认为,落实“精细化”统计以后,对于使用化石燃料作为原料的企业,其碳排放的压力有望得到一定程度的减轻。但是应该明确,得到“豁免”的仅是原料部分,生产加工原料过程的燃料用能,碳排放依然受到严格约束。

对此,周大地表示,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不确定性较高的背景下,为了稳定经济增长,创造更宽松的可能性,采取这一措施具有合理性。但是,要防止给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再开大口子,不能回到大量投入资源性产品、低端产业的老路上,而是要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着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同时,地方和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许多原料产品的市场供应已经趋近饱和状态、需求增长空间有限,如何提高经济效益才是关键。

解读四:能耗双控对煤化工的影响

今年以来,我国一些地方能耗“双控”用力过猛,令煤化工企业压力倍增,无所适从。一些地方对煤化工企业的燃料煤和原料煤不加区分,将企业用能总量简单以上年度数据作为依据,“一刀切”地削减用总煤量。因此,长期以来煤化工行业受到能耗双控的影响巨大。

实际上,有不少专家建议,能耗“双控”合理的作法是将原料煤从总能耗中合理扣除。煤化工是将原料煤转化成为甲醇、油品、天然气、聚丙烯等新的能源形态及含碳化学品的过程,其间只有极少数能量在生产过程中排放,而煤化工能耗排放主要发生在燃料煤上。因此,需要将这两种不同功能的煤炭加以区分,采取不同的核算标准。

解读五:中央经济会议后,对煤化工的影响

会议提出,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

可以预期,新政策将推动煤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淘汰落后,同时鼓励优势企业做大做强。

碳排放“双控”时代要来了

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另一个重要提法在于: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

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能耗“双控”政策,即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一直以来,在业界看来,提及“双控”二字就是指的能耗“双控”,但今后“双控”的概念将发生变化。

两种含义的“双控”有何区别?有了碳排放的“双控”,是否意味着能耗“双控”的约束就会放松了?

根据国家统计局此前的说明,所谓能源消耗包括:原煤、原油、天然气、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一次能源;一次能源通过加工转换产生的洗煤、焦炭、煤气、电力、热力、成品油等二次能源和同时产生的其他产品;其他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由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及其他能源的发热量不同,为了使它们能够进行比较以及加总,通常采用标准煤这一标准折算单位。

可以发现,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的概念存在明显差异。尽管中国目前的能源结构是造成较高碳排放的主要原因,但是碳排放不仅发生在能源领域,还包括建筑、交通等重点行业,能源消耗也不仅产生碳排放,还会造成其他污染物以及资源消耗。

周大地表示,能耗“双控”主要是出于经济发展提出的目标,而碳排放“双控”是出于生态环境提出的目标。这两者背后的出发点是有所区别的,也就是说,无论经济效益是多少都不能牺牲环境,必须坚持绿色发展。

“从本质上来说,这两个双控所要走的道路是一致的。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能耗,也就是降低了碳排放。降低了碳排放,能耗一定也会降低。因此,能耗双控的管控力度不会放松。同时,对碳排放的管控提出了硬性的、具体的目标,这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必然要求。”周大地说。

王卫权认为,从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突出了碳排放在能源革命过程中的总领性,将会进一步促进非化石能源的发展。

“能耗双控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抓手,但如果不区分各种能源的碳排放特性,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影响到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王卫权说,以企业用能为例,今年(某段时间)一些制造业企业遭遇限产限电,背后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无论企业用的是清洁能源还是化石能源,无一例外受到了用能约束,这与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目标相悖。因此,强化碳排放的“双控”可以更有效化解企业的用能困境,分类施策确保双碳目标有序推进。

对此,曾鸣同样认为,这一转变意在强调碳减排是能源转型的重点。在全部能源消费总量中,80%以上都是排放高碳的能源消费。因此,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现在控制碳排放密切相关。这次被明确区分出来的是可再生能源。它是零碳的清洁能源,应该被支持鼓励。但是,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总量也要进行一定的控制。毕竟,光伏、风电等也存在设备投入等成本,也要占用土地等资源。因此,可再生能源消费也应进行精细化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对化工市场有哪些影响

中信证券  有望触发化工板块的预期修复
中信证券研究指出,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扩大内需、碳达峰、碳中和等方面的表述有望触发市场对相关化工板块的预期修复。从上游原料端看,原料用能不纳入总量控制有望使符合能效标杆的煤化工、大炼化新项目审批逐步正常化;扩大内需战略下,消费、制造相关的中游化学制品预计将迎来需求及利润率修复,龙头将实现戴维斯双击;适度超前开展的基建投资有望聚焦新基建、新能源领域,相关材料龙头充分受益;新能源解除放量瓶颈后,预计短期供需错配将维持高景气度,长期看好具备技术、成本优势的一体化龙头。
    原料用能不纳入总量控制,项目审批预期改善。在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政策引导下,煤化工、大炼化项目的原料用能将不再占用整体能耗指标。短期看,满足相关领域能效标杆水平的新项目有望恢复审批、建设的正常化,相关龙头的产能扩张预期向好发展。长期看,预计在“双碳”目标下,具备低能耗、低碳排放的龙头企业将拥有核心竞争力,有望在未来获得优先发展。
    促进消费扩大内需,中游制品利润率向好。在扩大内需的战略指引下,2022年国内消费需求恢复预期增强;随着出口运力紧缺问题的逐步缓解,海外需求复苏的红利也有望流入国内。看好与消费、制造领域相关的MDI、轮胎、化纤等中游化学制品迎来需求复苏;同时在能源、基础原料的保供下,中游环节的利润率也有望回暖。当前中游板块估值处于低位,龙头有望实现戴维斯双击。
    基建投资超前发力,预计新基建材料将充分受益。在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适度超前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指引下,我们看好2022年国内基建投资超预期放量。基建投资支出方向上,看好与新基建相关的轨道交通以及与新能源相关的海上风电等领域,预计相关材料龙头有望充分受益。
    新能源解除放量瓶颈,看好技术构筑壁垒。2022年新能源产业链有望加速放量,供需错配下行业高景气度仍将持续,不排除产品价格继续上行的可能性。短期我们建议关注高景气下的业绩兑现,包括现有产能的业绩释放、盈利能力修复以及率先扩产带来的高成长性。中长期我们仍看好具备成本、技术及先发优势的一体化龙头穿越周期持续成长。

中金公司  看好一线化工龙头股价表现
中金公司研究部化工分析师近期表示,站在当前时点,比较看好一线和准一线化工龙头的股价表现,主要基于以下三点理由:

                            图表1:中证细分化工PB/中信基础化工PB与历史均值
第一,从估值情况来看,一二线龙头PB估值水平与化工全行业PB估值水平比值逐渐收敛至历史均值以下。12月10日,一二线龙头PB估值水平与化工全行业PB估值水平比值为0.95,低于历史均值0.98。2020Q3之后化工行业景气复苏,但在疫情反复背景下,市场更加偏好成长性更强、具备业绩确定性的一、二线龙头,推动以一二线龙头企业为样本编制的中证细分化工指数大幅上涨。1Q21后由于盈利大幅回升推动低估值的小市值公司股价上涨,目前一二线龙头与全行业估值水平已经逐渐收敛至历史均值以下,我们认为龙头公司性价比已逐步显现。
第二,从盈利趋势来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稳增长为重中之重,经济下行趋势有望得到显著的缓解,为化工龙头企业稳定业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2月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通稿公布。据中金宏观组解读,会议首次以“三重压力”描述中国当前的经济现状,充分表达了政策层对短期稳增长的重视。
    一方面,会议强调逆周期政策要加力稳增长;另一方面部分跨周期的调结构政策将做出相应调整、纠正前期遇到的问题。两方面政策一进一退、“对症下药”,是本轮促增长的主要线索。据中金宏观组预计明年一季度或是政策的密集发力期,届时我们可能将看到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行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共同推进稳增长目标落地。经济下行担忧缓解下,中金认为对明年化工品需求不宜过分悲观,传统周期基本面预期有望改善,同时锂电动汽车、光伏、风电的新能源产业链需求有望继续旺盛。
   从化工品价格指数看,中国化工品价格指数下降至5184,基本已回落至三季度限产政策出台前水平,中金认为化工品价格继续快速下行风险较小,企业盈利有望企稳,我们通过部分核心企业周度业绩指数看(以今年1月3日部分核心企业业绩作为基准,合计业绩归一为指数100),该指数有望企稳近130,也印证了这一点。


    第三,从中期成长性来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原料用能不再纳入能源消耗总量指标,化工项目的所需的能耗指标大幅下降,为部分龙头大项目的审批提供了可能性。12月1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通稿指出:要科学考核,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中金认为政策上相比前期有所修正,可再生能源与不产生碳排放的原料用能不再纳入总量控制。后者主要指能源产品不作能源(不作为燃料、动力用途)使用,而作为生产另外一种非能源产品的原料或辅助材料使用。
    一二线龙头投资确定性较高,看好中期成长性。预计工业部门在新技术没有突破之前将继续以节能减排为主要任务,碳达峰前化工行业产能将继续保持增长,新增产能向低能耗、排放优质龙头集中的趋势不变。中金预计一二线龙头项目获批几率增加,看好中期成长性,这恰恰解决了前期市场担心的化工龙头新增项目困难性,估值压制因素不再。

国信证券  化工行业把握结构性投资机会
国信证券化工行业2022年投资策略指出,现阶段,我国化工行业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行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潜力仍然十分巨大,在“碳中和”、“碳达峰”的背景下,新能源上游材料领域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
此外,“能耗双控”政策的长期执行和近期高能耗相关工业品电价市场化的放开,将长期推升高能耗化工产品的生产成本。
因此,未来化工企业用能方式、生产排放问题、新能源和新材料的制造、消费习惯都将面临巨大的变革。进入被动补库存阶段加剧化工行业供需格局的不确定性。
    国信证券建议,2022年化工行业把握结构性投资机会——新能源行业上游关键化工材料供需错配仍然持续较长时间,行业景气度仍然保持较长时间,同时聚焦需求拉动持续增长及行业景气度反转的化工细分行业。

中泰证券  化工龙头重启成长空间

中泰证券发布化工行业研究报告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表示,要落实科学考核,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
    “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统计上要把它们分开计算,管理部门要考核。一方面有利于防止原料供应短缺,保障能源供应安全,突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要求;另一方面,对煤化工、轻质化化工等产业来说,新增项目用能受能源消耗总量控制的部分大幅下降,化工龙头有望重启成长
    据资料,新能源电力不产生碳排放,不计入能耗总量。此前2021年9月11日,国家发改委下发《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通知中表示“对超额完成激励性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的地区,超出最低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的消纳量不纳入该地区年度和五年规划当期能源消费总量考核。”国家层面积极推动传统产业与新能源优化组合,布局可再生能源的化工企业有望受益。

友情链接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金开大道68号协信星光天地4幢11层  邮政编码:401121  联系方式:023-60391658 (秘书长)  023-60315380(行政综合部)
COPYRIGHT © 2014-2015 重庆市新材料产业联合会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中国政企网 

备案号:渝ICP备14004921号-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708号